很多學員在咨詢MBA的時候,我都問學員一個問題:你讀MBA的目的是什么呢?在這一群在職場奮斗了很久的人群不乏這些回答:“就想考個好考的碩士學歷,升職加薪”稱的答案。
在歷年新聞中,也經常有“男子MBA畢業(yè)后仍街頭賣冰棍”、“女子花20萬MBA畢業(yè)后月薪才9000”、“馬云說人讀完MBA后會變傻,我不要”、“俞敏洪拒絕清華MBA畢業(yè)生的求職”......
造成這樣的MBA負面信息的并不是完全是因為MBA的教育體制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在MBA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該現象已經得到了改善),更多地在于:每屆都有很多學生。
不懂MBA、不學MBA、不用MBA
很多來咨詢MBA的人都在困惑MBA是否真的有用
到底能幫助一個人到什么程度呢?
為了不讓你們的十幾萬、幾十萬僅僅買個學歷,今天來給大家談談MBA的效用在何處?希望大家在就讀過程中可以多加運用、提升自我。
MBA前后有什么變化呢?
MBA雖然是個學位,但它與其他學位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于一般的學位,在MBA學到的不只是課堂中的知識,而更多在于過程中從課堂討論、找工作、準備面試等經驗中所獲得的操練及舒適圈的擴張。讀了MBA之后的變化:
自信與謙虛
和不少MBA同學聊天的過程中,我們常覺得我們人生在讀MBA前自信的最高點來自于拿到MBA院校offer的那一刻,感覺自己很行,前程似錦,但容我這么說,這其實是「盲目的自信」。
因為這樣的自信在入學后不久,就會被接踵而來的困難和現狀潑冷水。
課業(yè)很難、同學很強、面試拿不到、拿到面試了卻沒有上等等等等,the list goes on。
那「真正的自信」來自于哪里?
真正的自信來自于一步步克服這些困難并在這種人才素質極高的環(huán)境下仍然能夠帶來貢獻。
我常覺得,對那些自信心不夠的人來說,你在商學院的某一個moment就會頓悟到為什么學校收了你,因為這不是個意外,你有你獨特、其他人沒有你強的地方,在某一個時刻你就會發(fā)現到這個真理。
這就是「真正的自信」。
那謙遜呢?
要知道MBA是一個多么臥虎藏龍的地方,也就是這樣的強度讓你不得不了解有太多人比你強,甚至有時候會讓你懷疑人生,這也讓你不得不更加謙遜、虛懷若谷。
總而言之,你的自信是來自于你的謙遜,同時,你的謙遜也來自于你的自信,這就是在MBA中能有所體悟的,也因為MBA,讓MBAer更加能夠帶著自信來發(fā)掘每個人的強項,并虛心地向每個人學習,這當然也包括我的學員。
抗壓力
MBA對一個人的考驗,最難的不是課程本身,而是打破原來生活節(jié)奏,重構新的生活平衡所帶來的影響。學生群體平均年齡33歲,平均工齡8年,已經成家的占大多數。本來周一到周五已經很忙了,周末可以陪陪家人什么的。自從報了MBA課程,逛街少了,飯局少了,抵制各種誘惑的能力更強了。
因為讀MBA,全部的周末時間都被學習占據,這樣的話,就不得不在原來的家庭時間表里面做出調整。這樣的調整對家庭,對朋友,對已經形成的社交圈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將會持續(xù)兩到三年。如果平衡好這幾者的關系,是一個好MBA人需要參悟的地方。
這時在職MBA的重要性就體現了!
一群菁英的人際網絡
對許多人來說,這是MBA最大的價值所在,我也不否認,它真的價值連城,而且這些network的價值只能說在畢業(yè)愈久后遇能感受得到。
就讀MBA的時候,可能你的同學就是清大的、有某某省的狀元的等等。但大家只單純覺得同學們很優(yōu)秀、很強而已,畢竟大家都很nice,不會一直把這些掛在嘴邊,就都是同學,大家一起學習,也玩在一起。
但隨著大家畢業(yè)如今已經三年,真的會看到每個人在各自的領域都有顯著的提升,有些在美國投行混得很好、有些經歷了Amazon在過去幾年井噴式的爆發(fā),也有人回到亞洲已經當上外商公司的C-level executive。
但讓我真正驚覺到這個的是不久前的一件事,我在臺灣的一個好朋友最近要換工作,她一直都在電商產業(yè),也做的不錯。當她提到想換到某家公司的時候,我跟她說,我有同學現在在那家公司里面做C-level executive,需不需要我介紹跟妳聊聊,她很驚訝地問我,為什么你從讀完MBA以后身邊的朋友都是這樣的人,為什么她都沒有。
她的一句話也才讓我驚覺,沒錯,MBA所為我?guī)淼膎etwork真的是強的驚人,但這群人在強的同時也帶著謙遜,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以外的他們就是你的好同學、好朋友。
商業(yè)思維
每一個人在寫essays時,why MBA都一定會說,MBA可以讓我了解全面的商業(yè)知識,開拓商業(yè)思維。我當時也是這樣說的,事實也真的就是這樣。就如同一個學員所述說的故事中這樣:
作為一個在大學里讀心理學的同學,我沒有任何輔修和二專,甚至我連一節(jié)商科的公共選修課都沒上過。畢業(yè)后,我成了500強公司的一顆螺絲釘,才漸漸有了一些淺薄的認識。但是在一個公司,我只知道這個公司的流程和模式,在一個行業(yè),我就只了解到了這一個行業(yè),卻對其他行業(yè)一無所知。
MBA成為了我的那扇窗,讓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我看到了一家日本眼鏡公司是如何進入美國市場的。我知道了眼鏡從一個近視者的剛需產品變成了一種時尚寵兒。 拋開跨國運營的困難重重,協調供應商、生產、運輸等問題,對于一個設計感才是新的消費需求的公司,如何挑選第一家門店的所在城市,如何面對完全不同的審美和文化而設計出好的產品在一個新的市場中占領一席之地,都是困難的。
我看到了一家NGO是如何通過商業(yè)模式來運營。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公益機構的長期目標并不是依靠funding和donation,而是探索并找到適合其的商業(yè)模式,在不違背公益的初衷下的自給自足,才是公益機構賴以生存下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我接觸到了更多面更廣泛的商業(yè)內容,我又鍛煉了另一項技能,那就是獨立思考。
在MBA中的每一次多元化討論,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格局,不一樣的思考,都是一個促進你獨立思考的機會。我們被給予了open discussion environment,被告知沒有一個標準和唯一答案,被鼓勵你該有自己的想法。
當一件事你有了自己的想法,只有你有,無論是teammate還是professor就會聽、接受、并理解你的想法。于是,一個原來不怎么說話、不善于open discussion的我,也漸漸地變成了一個敢想敢說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發(fā)現,原來我的問題不在于沒想法,而在于我恐懼可能會受到的不認可和我的完美主義。
人們總說,人一定要經歷過一些事,才能獲得成長。人生也許就是一個不斷探索自我,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想,MBA就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因為它,讓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我,也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當你每天只有24小時,每天MBA都提供你很多選擇。上課、networking、social,你可以選擇做一個被同學們膜拜的學霸,你也可以選擇party玩嗨。但,人生就是由各種選擇構成的。MBA這樣的一個特定時期和場景下,反應的確實你對待整個人生的困惑和糾結。沒有孰優(yōu)孰劣,只是價值取向不同。選你所選,并為你的選擇負責,才是該有的人生觀吧。
MBA讓我認識到原來世界上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無論是商業(yè)模式,還是人的想法。任何的一種模式和想法都是可以被理解的,而正是因為彼此的不同,所以絢爛奪目,五彩紛呈。